2025-5-17 16:27:09 | 一笑三语:弱化、强化、优化——175临写《圣教序》之“古”字 「点击次数:55」 |
|
[0]
|
|
一笑三语:‌弱化、强化、优化——175临写《圣教序》之“古”字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这充满朝气的清晨,让我们一同沉浸在书法的世界里,今天聚焦于临写《圣教序》中的“古”字。       《圣教序》乃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集王羲之字之精华,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书法宝藏,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艺术魅力与笔法奥秘,而其中的“古”字,更是耐人寻味。        然,“古”字的行书写法别具一格,它巧妙地将第二笔的“丨”划与下方的“口”连在了一起。这看似简单的一笔相连,却让整个字瞬间充满了灵动之气。“丨”划的书写,整体略有向左的斜度,仿佛是一位舞者在微微倾斜身体,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而“口”字的书写,则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弱化了左侧,强化了右侧,这种强弱对比,让“口”字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动姿态。       具体来临写圣教序中的“古”字过程。首先写横画,这一横画看似平常,却有着书法家细腻的笔触和对线条的精准把握,轻盈且带着微微的弧度,如同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的涟漪。写完横画之后挑上去这个空中的连带动作,极为精妙,它承上启下,自然流畅,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笔画串联起来。紧接着的竖画写得刚劲有力,这一竖非常挺拔,仿佛是支撑起整个字的脊梁,到下面向左转上去有一个圆弧的状态,好似是舞者旋转时优美的身姿,最后压笔下来收锋,干净利落,毫无拖沓之感。         再探讨一下临写“古”字的行书写法特点。从基本形态上来说,“古”字由上部“十”和下部“口”组成。行书中“十”的横画,通常轻盈带弧度,给人一种柔和之感,竖画(丨)略向右倾斜,增添了几分活泼。而“口”部则趋于圆润连贯,左右竖画向内微弯,形成半包围结构,犹如一个温暖的怀抱,将整个字的韵味凝聚其中。        连笔处理方面,提到的“竖画与‘口’相连”是行书常见手法。在《圣教序》中,此类连笔极大地增强了书写的流畅性。竖画斜度与“口”部右侧强化形成动态平衡,这恰恰符合王羲之“欹斜中求稳”的结字理念。就好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在倾斜的钢丝上行走,却能保持平衡,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笔法细节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竖画斜度上,竖画整体向左倾斜,这是行书典型特征。通过倾斜与横画形成角度变化,增加了灵动感,让整个字仿佛有了生命力,跃然纸上。“口”部处理上,弱化左侧、强化右侧的写法,与《圣教序》“内擫用笔”呼应。右侧竖画拉长或加重,平衡了字形重心,同时体现优化了“外定内变”的章法原则。这就如同建筑中的结构设计,看似简单的调整,却让整个建筑更加稳固且富有变化。        此帖中的“古”字,结字“端庄杂流丽”,连笔自然如“经心无意”,竖画与“口”的衔接展现了“笔势呼应灵活”的特点,堪称行书笔法教科书。我们在临写过程中,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去领悟其中的笔法精髓,感受王羲之书法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范云峰乙巳四月廿郑州早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