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培训,这样即使员工中有再好的建议也难以被采纳,这样的企业进步自然快不了。
朱慧:听说你在策划方面提出一套理论,一曰基石策略;二曰黄金分割策略;三曰配角策略,四曰快半拍策略;五曰立体运作策略;六曰交叉智慧策略,你能否简要谈一下? 范云峰:我有一句口头禅:“市场调研是策划的基石”,基石不牢固,楼房将坍塌,同样,没有扎实的市场调研,写出的策划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而,我们每接到一个策划业务,便首先由市场调研处组成课题组对其进行全面的调研,写出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然后再考虑如何设计策划案。 “黄金分割”策略说得是:任何高明的策划案对于企业来说,也只是完成了30%的策划工程。还有70%的工程有赖于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修改完善,因而我们无论给哪一家企业作策划,都决不是一交方案了事,而是参与方案的实施过程,并且跟踪评审方案实施效果。如:在给河南商粮集团做整体策划时,我们把整个策划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一是调研,二是企划,三是培训,四是指导,五是效果评估,六是调整。在实施阶段花的时间和精力比方案设计阶还要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配角”策略,说的是策划人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和角色。策划者,参谋也,军师也,辅佐也 ,并非决策者,也并非主导者。这种角色就决定了在态度上,策划人必须以企业兴亡为已任,在行动上则必须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既要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又要尊重企业领导的决策权;既要能够看准问题,提出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又要善于和企业领导沟通,使自己的正确建议能够顺利地为企业领导所接受;既要积极谋划,又不要喧宾夺主;既要积极思想,勇于负责,又应自觉地把功劳归于企业,归于企业领导人,不可贪功邀赏,四处炫耀。 “快半拍”是我在策划实践中坚持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近几年来,在与不少同行的交流中,大家普遍认可这个原则。所为快半拍,其含义是:一个企业要想在经营上取得成功,落后了自然不行,但太超前了也不行,只有适当地超前才行。因为太超前了,往往只有未来需求,没有现实需求,而要使未来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又需要相当大的投资和相当长的时间,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耗不起的。再说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市场开发出来了,又往往形成几虎争食的局面,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我们在为一家化肥企业做策划中,当设计产品组合策略时,根据这个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我们建议,该企业生物肥料和传统化肥的比重为2:8,因为生物肥料虽代表了肥料发展的方向,但毕竟目前尚无形成巨大的现实市场,而这个企业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教育客户。开始企业不理解,后经反复与企业沟通,接受了这个方案,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对企业的策划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企业的策划从纵向上讲是一场运动,象写一篇文章,有“起、承、转、合”;象一个战役,有准备、有突破、有高潮、有尾声。从横向上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从使用的武器上讲,是多兵种综合作战,有重型、有轻型、有远效、有近效、有求名、有求利;有激励中间商、有刺激消费者、有调动营销者;有战略、有策略、有战术、有技术;有花钱的、有不花钱的,等等,单靠一个点子不行,单靠一个活动不行,单靠一种手段不行,单靠一个阶段不行,单靠一个部门不行。
朱慧:有些企业认为很多策划案千篇一律,大部分内容是从其它版本上摘下来的,东拼西凑,没有可操作性,没有什么创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范云峰:有这种情况。有些策划案全是些虚的东西,根本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策划的目的是为了实战,我们做策划时一般先从宏观上把握,列出大纲,经企业领导同意后,再写出第二套方案,虽然还算提纲,但已比较细,基本上可以操作,而有的策划到这一步就算完事了,但我们还要给出第三套方案,这是个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方案,非常具体。每月每周干什么,什么时间该成立销售公司,什么时间该做广告,选择什么样的媒体等,这些内容都很详细。
朱慧:我曾看过一些策划人写过的方案,有些都是一个模式,没有什么新意,在实施中给企业造成了许多的麻烦。 范云峰:这中间的原因就是缺乏实战性。策划不是拼出来的,也不是凑出来的,不可能按某一公式一成不变。譬如感冒了,有些人吃感冒通马上就会见效,有些人则必须挂吊瓶,而一些人还得中西医相结合才能好。人就有这么多区别,更何况企业单位这样的组织。《孙子·虚实》篇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像技术、市场竞争结构、经销商的经销能力、行业的发展等。因此,企业要根据现实情况写出策划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变,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朱慧:书本上常谈到策划人要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