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家政策的优惠、政府的保护等,冲毁了一些名牌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头脑,他们思想膨胀,恃才自傲,忘乎所以,没有危机感:“连政策都让我三分,何况你们这些烂绿豆小芝麻?”还不时以为自己已功德圆满,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危机正在酿生。
(5)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名牌”抛在了脑后,从思想上丢掉了“名牌”的意识 有的企业在名牌创出后,便认为大任已经完成,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长远利益,把“名牌”抛在了脑后,对危机放松了警惕,致使企业“名牌”的位子还没坐热就已大势东去。“秦池”以散酒充当“秦池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缺乏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 由于对危机丧失了警惕,企业在对名牌产品进行营销时,一般都不会建立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督,当危机悄然降临,企业猛醒时,危机已经发生。
3 、缺少应变措施 有些企业一遇上突发危机,就方寸大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危机的突发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制定相应的应变方案,全然忘记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四、假、冒货对名品及企业的冲击
名牌产品因其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具有较高的信誉倍受消费者青睐,理所当然地成为造假者、制冒者首当其冲的造假对象,大到“奥迪”汽车,小到剃须刀、电熨斗、方便面,各路假、冒货肆意充斥市场,践踏着大街小巷的每一处角落,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拿郑州市来说,工商部门每月查处的假冒伪劣产品可以装几十卡车,这还不算隐藏在黑暗角落里没被发现查处的。郑州乃至全国的洗化市场,宝洁公司的三大名“潘婷”、“飘柔”、“海飞丝”,北京三露厂生产的“大宝”系列产品(特别是“大宝”SOD 蜜),** 厂生产的“逸肤雪”等让造假者高超的假冒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消费者面对自己手中的假货,怪自己不识假的同时,也对造假者深恶痛绝。对被假冒的产品的生产厂家而言,犹如当头一棒,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这一棒子打下来,不死也得残废:由于假货,“太阳”牌锅巴被迫转产;“振华 851”发明者杨振华面对假货,“仰天长叹泪长流”;曾几何时,我国与俄罗斯的边贸是多么火爆,就是由于假冒品充斥市场,边贸迅速萎缩,俄罗斯客商纷纷转买日本、韩国的产品 ……
假、冒货的身影无处不在,一些假冒的名牌产品招摇过境,给国家的信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出口到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东南亚甚至欧美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假冒产品,不仅使当地消费者深受其害,同时,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有些国家,“中国货”已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假冒名牌产品招摇撞骗的并不仅仅是国人,国际上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我国的产品。据统计,假冒我国名牌产品的数量已经超过“正宗产品”的出口量,国外进口商进口到劣质产品后返过头找我国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算帐的事时有发生。
假、冒货冲击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笔者结合市场上的一些情况,认为导致假、冒货充斥“名品”市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也没有有效的防伪技术,很容易被假冒; 2 、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缺乏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消费者都不知道如何辨别产品的真伪,不知道所购产品的各项指标和含量,不知道产品的产地等等,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不了解或认识不够。 3 、监察机制不健全,没对假、冒货及市场进行有效的监察。
五、名牌产品本身的质量出现问题
名品自身出现了质量问题是名品产生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产生这个原因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领导及员工缺乏质量意识,对产品的质量不重视。对于名品本身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即:以次充好,缺斤少两,偷梁换柱,企业为获取利润销售积压、过时、变质的产品。下面,我们就对此一一给以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