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管理  
首 页   简 介   三 语   动 态   课 程   著 作   论 文   书 法   绘 画   留言互动    案例大讲堂 
 首页  
2006-9-23 | 走出企业危机管理的怪圈 「点击次数:1994」
    企业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经常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翻开历史长卷,我们试图在里边找一些管理危机的经验,虽然所获甚丰,但却不及下述现象留给我们的震撼大。我们发现,有好多企业对危机的管理总是被禁锢在几个特有的怪圈之中,现象之奇令人称道。笔者信手拈来几个,结合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实际,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希望为众家管理者提个醒。 

   怪圈一:亡羊才补牢 

   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将此定为怪圈现象之一一点都不为过。羊被吃了才去补羊圈,早些时候你干嘛去了?这并不是说羊“亡”之后补羊圈没用,有用,确实有用,最起码以后羊圈里的羊不会再有那样的性命之忧,但“亡”的羊就只能成为“先驱”而“壮烈”了。 

   现在有很多企业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才想起去管理,这主要是因为有许多人都习惯于把缺点、不足、弱点称之为“问题”,并努力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进或弥补。而对那些不是问题的事情——正在进展或比较顺利的事情——却很少或根本不去思考。“东西又没有坏,为什么要修它?”“我们没病没灾,为什么要加入保险?”“我们这样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应该乘胜前进,为什么要冒险改变它呢?”诸如此类的说法早已司空见惯,领导如此,员工更不例外。 P一位经理曾经告诉我,他的公司每年坐收200多万元现金利润,广大员工十分团结,并说倘若公司的职能部门都没有问题,他就很高兴。但我知道,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出众的,技巧也很高超,而在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方面却缺乏建设性。因而,多年来,他的公司既没有犯过其他人犯的大错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最近,当我再次见到他时,发现他的脸上不见了先前的自豪和满足感。没等我问,他便向我诉起了苦:“当初和我们公司规模差不多的两家同行通过资本运营的方法,组建成了企业集团,股票都已上市,连两家原来的个体企业也公开地来和我们争市场。”

   然而,喜欢做并善于思考的日本人,虽然也关心消除产品明显的缺点,但这只是事情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在某个问题解决之后,日本人通常会说:“这就完美了,现在让我们使它更好。”结果,日本人养成了继续改进的习惯,即使是在无可挑剔的情况下,也要改进。或许这正是日本的许多大企业在现代竞争中节节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有些企业对潜藏较深,不易被人察觉的问题缺乏关注,或者熟识无睹。“小车不倒只管推”,慢一点总比停下强,很少顾及“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其结果往往错过大修的良机。一旦有问题暴露出来,连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势必造成不应有的结果。“事故出于麻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提醒:与其亡羊补牢,莫如防微杜渐。 

   怪圈二:“马”比人重要 

   1977年,宫城县海边发生大地震,位于该地的“大和和服”会社蒙受了很大损失。社长矢岛荣二闻讯,立即赶到工厂,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人受伤?”当得知没有人受伤后便高兴地连声说:“上天保佑,太幸运了,太幸运了。”这种以企业员工安危为第一的态度,使企业上下大为振奋,结果工厂的复建得力于职工的尽心尽力的工作,很快便完成了。矢岛荣二的做法实际上是师法《论语》中孔子‘只问人不问马'的仁德精神(《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这里“人”是指企业职工,“马”则象征着企业财产。 

   然而,并非任何单位在处理事情时都会以人为本。或许大家还记得 1999年7月9日建设银行大庆分行下属的景园储蓄所的抢劫事件吧。在歹徒抢劫过程中,银行职工姚丽多次按动报警器,但均无反应,拨打110报警也无法拨通。为保护保险柜中的25万元现金,姚丽和一位职工打开了自己的现金尾箱,把4万余元钱交给了歹徒。案发后的第二天,她便从家中拿来了13000余元,弥补了自己尾箱中的损失。然而事态进一步恶化。1999年8月,建行以姚丽的行为失职,给银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信誉损害为由,对姚丽做出了行政开除公职处分和开除党籍处分。姚丽不服处分决定,把银行告上了法庭。 

   我们且不去顾及法院的判定谁是谁非,但就事件本身及银行方面的处理态度而言,我们不禁为姚丽的遭遇感到惋惜,银行方面的重财不重人行为让我们看到了某
[0][1][2][3]
技术支持QQ:4845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