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企业在处理危机方面的遗憾。报警器及电话不通,姚丽面对歹徒的肆意行为,姚丽又能如何?是损失 25万多还是4万多?现金尾箱的缺口已经弥补,她还能怎样?如果报警器有反应,电话可以拨通,结果会是这样的吗?银行的“‘马'比人重要”行为让姚丽及其同事心寒,在把单位告上法庭时,她面对记者的采访直说“想不通”。
其实,想不通的又何止是姚丽一人,有同情心的正义之士、真正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者谁都想不通。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最能动的资源。一旦失了人心,不但无法战胜危机,而且可能还会引发“人”本身的危机;而拥有了人心,任何资源都可再造,任何危机都可化解。
盛田昭夫认为:优秀企业的成功,既不是靠什么理论,也不是靠什么计划,更不是靠政府的什么政策,而是依靠“人”。“人”是一切经营最根本的出发点。所谓的经营就是组织众人,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并使之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建设一个自由欢乐的理想的工厂。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培育与职员之间的健康关系,在公司中培养出一种大家族式的整体观念,使职员具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对于索尼来说,就是要使不同姓氏的索尼职工树立索尼家庭的意识。盛田说:“从长远看,可以这么说,无论领导人多有手段,取得多大的成功,企业归根结底还是掌握在全体职工手中,更进一步说,主宰企业命运的,正是职员们。”
为了培养职员的合作意识,盛田昭夫本人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和年轻职员在一起吃饭聊天;不给中层领导单设办公室,力促他们和部下一起办公;当夏天来临的时候,首先装上空调的是车间,而不是管理者的办公室;每当公司经营不景气时,削减工资总是从上层领导开始,并且不轻易随便解雇员工。这些,都很好地培养了职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从而为公司忠心耿耿地工作。 1973年的石油危机曾使索尼受到严重的打击,公司被迫让职工回家休息,但他们不忍心在自己的公司濒临危难之际赋闲在家,不管什么脏累的活都愿意干。大阪的一位职工因公司临时关门而呆在家里,本人尚悠闲自得,他的妻子反倒如坐针毡,将他狠狠地数落了一顿:“公司都到了这般困难的地步,你整日呆在家里闲散晃荡。你就不觉得丢人吗?”一席话说得他面红耳赤,赶紧回到了工厂。家庭意识使职工视企业为己所有,热心为企业出谋划策。
特别提醒:问人不问马,则人马皆可留;问马不问人,则人马皆不留。
怪圈三:杀鸡给猴瞧
“杀鸡给猴瞧”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危机管理时却屡见不鲜,说起来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理由,但做法都很明确:杀鸡就是找个“替死鬼”推卸责任,做做样子给猴(领导)看。这个“替死鬼”肯定比找替死鬼的人的地位低:要么没“权”,要么没“钱”,要么没“能耐”。
笔者以前曾接触过一个公司,该公司的业务经理就很会“杀鸡”。有一次,他发一批货到新乡,做为押货人,本应该提高警惕才对,他却经不起酒的诱惑(此人嗜酒如命),同接货单位的领导豪饮起来,酒过三巡,不胜酒力趴在酒桌上,接货单位的领导一看到这种情况,忙吩咐员工将货卸下,秘密运往他处。这个经理一觉醒来,马上意识到问题不对,忙打电话问同去的司机小李和业务员小刘。电话那端正焦急万分。他一听货不见了,牙顾不得刷,脸顾不得洗,马上赶到接货单位。车上的货已不翼而飞,只有车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他气急败坏地逮住小李和小刘训斥了一通,骂他们办事不力,居然可以让人家在眼皮底下把货拉走?!小李和小刘委屈地说:“苏经理,接货单位的领导对我们说是你同意让发货的,他手上还有你的亲笔签名,我们还在奇怪,没见到钱你怎么就同意卸货了?我们打你手机没人接,就只好……”这位苏经理一听,马上就气晕了,亲笔签条?货丢了一分钱也没有拿到,回去怎么向老总交待?!这批笔可值不少钱呀!
回去的路上,苏经理挖空心思想出了一个推诿的办法:回去我就给老总说,当时我正在要钱,小李和小刘在车上,也不知他们是怎么办事的,连说都没给我说,货就让别人卸了。拿定了主意,他就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老总,老总一听气愤不已,不问清红皂白就把小李和小刘给辞了。
我们且不理这位老总的做法对或不对,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