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背常理,但就那位业务经理而言,拿下属的前途当自己推卸责任、升官发财的垫脚石,其卑鄙的处事态度实在令人无法沟通,简直是难以置信。典型的杀“鸡”(别人)铺“狗”(自己)路。
其实,猴子与鸡非同类,且猴子比鸡能耐大,杀只鸡可以让其他的鸡感到害怕,但猴子却不一定害怕:杀只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的贡献本来就不大,又犯了错误,杀了也没什么可惜的;我们的能耐大,贡献多,即使犯点小错也情有可原,主人是不会轻易杀我们的。于是仍旧我行我素。有些猴子之所以害怕杀鸡,并不是担心鸡的下场会落到自己的头上,而是不愿见到血醒的场面,或者是同情心使然。但若猴子有错遭杀,不仅可以让鸡产生“连猴子都要杀,我们更不在话下”的震慑作用,还会让猴子感到震惊:“大意不得了,这回是动真格了”。于是,鸡和猴子都受到了教育 ......
特别提醒:杀鸡儆猴,可以儆鸡;杀猴儆猴,可以儆猴、鸡;杀虎儆猴,可以儆虎、猴、鸡 .....
怪圈四:死比活重要
这里所谓的“死比活重要”指的是某人因公殉职后才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人生价值才被肯定,又是追为“烈士”、又是被封“劳模”,英雄事迹见诸报端,成为员工学习的榜样。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可能有时人们还为他的“埋头苦干”“兢兢业业”“舍己为人”“弃小家顾大家”感到不值,甚至嗤之以鼻。
小苏是 Z市电信局的一名清洁工,负责枢纽楼九层、十层的楼梯、卫生间、走廊的卫生。工作期间,她犹如一头老黄牛,任劳任怨,所负责的卫生区域一直都干干净净,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但因为上级领导觉得表扬、嘉奖一个打扫卫生的员工不合事宜,就一直没对她的行为、表现施以任何奖励。卫生继续扫,日子继续过,直至2000年8月的一天,一次意外的事故夺去了正在工作的她的年轻的生命,领导们这才经过讨论讨论再讨论终于决定授予她“先进个人”称号,以安抚她的亡魂,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通常情况下,当人去世后追忆他(她)的“丰功伟绩”原本无可厚非,这不但是对死者生前“人生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激励,即让死人“青史留名”,为活人树立榜样。但是,有些荣誉、称号是人活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人死了才得到奖励势必晚了点,因为他们不能享受这种荣誉带来的快乐;而对活着的人来讲,他们想起这事都会为死者惋惜、遗憾。
其实,对生者的激励才具有更大的效用。一方面,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后,能得到及时、适度的奖励,既会使其获得物质、精神上的鼓励,又会激发其做更多好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处理危机贡献大者的现期奖励,还可以让其他人明白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并从获奖者那里获得激励动力。
不过,我们在此无意否认“追封”奖励对死者的作用,如果人都“牺牲”了还得不到应有的奖励,那会让更多的人寒心。我们在这里只是想强调,企业在管理时不要陷进“死比活重要”的怪圈中,忽视为化解危机做出贡献的“生者”。倘若“生者”和“死者”做了同样的事情,“死者”被追封授奖,而对生者没有任何表示,就会给人“只有死了才有价值”的感觉。试想有几个人愿意为受奖而作无所谓的“牺牲”呢?
特别提醒:对于生者来讲,人死后的追封,虽然必要,但常被人认为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其激励作用远不如对活人的奖惩来得现实、真切!
怪圈五:打骡马不跳
我们都知道,骡和马之间有一层特殊的关系(骡是马的半个后代)。打了骡,马本能地会有所“反应”,因为马会担心有朝一日骡子挨打的事也会落到自己身上,故而以前的马都小心从事,尽可能不犯与骡子同样的错误,不让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骡马数量越来越多,骡子挨打的事时有发生,渐渐地一些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有的马对骡挨打置若罔闻:“骡非我类,打之何妨,不关我事,操心无益!”有的马见骡挨打,想想毕竟是近亲,心里也有不忍,也不忘安慰安慰骡,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下的只是表面功夫,就是我们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