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来自思路,务实来自在“务虚” 在和企业进行咨询合作时,经常遇到这样的老板,当你告诉他,这个项目要认真人进行调研,先把情况吃透,再把战略策略敲定,然后再谈具体怎么做时,对方便会显得非常不耐烦:“我要的是现在怎么做,什么调研、战略、策略,那都是虚的。” 果真都是虚的吗?当我们认真考虑国内外名牌企业成功的经验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非常重视这些“虚”的东西。正是用这些虚的东西去统领指导企业方方面面、琐琐碎碎“实”的东西,从松下的七条教训,到 IBM 的服务理念,从联想的战略设计,到春兰的策略制定等等。海尔可谓我国的大名牌,当人们层层深入去探索海尔成功的秘诀和真谛时,最终得出的是八个字:“经营战略”与“企业文化”。娃哈哈的总裁宗庆后曾讲:当他准备开发生产果奶产品时,全国已有同类产品 33 种,且都经营不景气,如果不搞好调研、搞好定位,稀里糊涂上马,很有可能成为第 39 个失败的产品。于是他不是慌慌张张上马,而是做了大量“务虚”的工作。结果定位于“儿童”果奶,又制定了一整套有待色的营销策略,因而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同样,当我们总结失败企业的教训时,也会发现,尽管失败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条也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没有解决好或者根本就不去解决“经营战略、营销策略、企业文化”等这些“虚”的东西。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到郑州亚细亚、广州太阳神,莫不如此! 一个管理学权威曾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企业近期的经营状况,就看他的财务报表;而要预测它三年之后的发展趋势,就要看它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战术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暂时的,是可以弥补的;而战略的失败,给企业所造成的打击将是致命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不重视市场调研,不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不重视企业的策略设计,不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等;情况不明决心大,走一步说一步,错了再来,只顾眼前,忽视长远,只顾个别措施,忽略系统整合等等,这是我国企业的通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前不久,一个很有点钱的老总找我们咨询,他已在河南的几大媒体上狂轰滥炸扔进去了上百万广告费,当问他目标市场准备怎么选择,营销网络怎么建立,销售队伍怎么组建等最基本的营销策略时,竟含糊不清,有些甚至还没有想到,更不用说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策划方案了,惜哉!痛哉! 是的,企业家应是务实的,但同时,企业家也必须重视务虚。“要想有出路,必先有思路”,只有务好虚,才能务好实。
你进我退、各就各位 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哲学思维民族。从“中庸之道”到“对立统一”、“实事求是”,历来讲究辩正思维,历来强调“度”把握。然而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些人却忘记了这一条,尤其在我们引进经济发达国家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时,往往容易走极端。一开始把它吹得神乎其神,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当又一种新东西进来后,就把过去的说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似乎当初就不该引进。 本来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早已不提了; 科学管理被现代管理取代了; 重视管理时轻视经营; 重视经营时又轻视管理; CS 来时否定 CI ; 4C 来时否定 4P ;…… 如何正确看待引进的东西,我想至少应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对象及适用范围,其效果也自然是局部的、有限的; 第二,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只能在与其他有关理论和方法的有机结合中,才能产生预测的效果,若单兵独进,要么举步难行,要么效果不佳; 第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只有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经过“二度创作”,才能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变为真正有用的东西,全盘照搬是不行的; 第四,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引进有先有后,但除少数例外,都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不应你进我退,而应各就各位,即使“取代关系”,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取代,而是“扬弃”地取代; 第五,我国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人说“至少落后三十年”,因而,有些在发达国家不算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也许正用得上,而在他们那里最前沿的东西,在我国可能暂时无用武之地。 CI 理论在引入我国时,其势凶猛,加之高手们的炒作,在不长时间内席卷全国,似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