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CI 可以独打天下,似乎企业只要有了 CI ,什么都不需要了,而 CI 的理论体系也越变越庞杂,几乎囊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任何一种理论,当它被哄抬到不应有的高度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坠入谷底。”现在再看 CI ,人们说:“ CI 不行了”、“ CI 被 CS 取代了”。然则, CI 当初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 CI 今天真的就没有了吗? CI 在中国的寿命真的就这么短吗?非也,问题不是 CI 不行了,而是我们当初给 CI 加的负担太重了,对 CI 的期望值太高了。 CI 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一种文明成果,它在塑造企业统一而有特色的形象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理论和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CI 没有错,错的是我们, CI 不能丢。 CI 的命运如此。 4P 的命运似乎也如此…… 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是好事。如果我们在引进的时候,注意说明这种理论的适用范围,它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论体系中应处的地位,它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这种理论的不足,这种理论在市场环境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应用,我国企业应如何创造性地应用这种理论等等,不要去吹它,不要去炒它,从而使我国的经营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对这种理论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那不更好吗? 市场调研是务虚,不务此“虚”一定输 碰巧得很,最近我们接受的三个咨询项目,花费了好大精力搞调研,最后得出的结论竟都是一个“不”字。 其中一家是北京某“研究机构”在河南发展的联营厂家,产品为生物肥料。对方极善炒作,号称该肥料将引发中国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且声称要与比尔·盖茨比富。我省的这位老板也正是冲着这种名气,掏了不少钱购买了在河南某区的生产经营权,大量投资,准备大干一场。然而近两年过去了,钱投了不少,功夫下了不少,效果却很差。下一步该怎么办?厂家就是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我们的合作。经过为时近一个月的营销调研,我们发现,此项目本身存在着许多严重缺陷:一是技术不成熟,部分很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认为该产品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质疑文章;二是法律手续不健全,未经农业部批准登记,且近期内登记无望;三是没有完备的技术文件,质量标准不规范;四是在全国发展了上百家生产厂家,又多是私营作坊,各地产品经营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品牌信誉;五是全国上百家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六是全国上百家企业自产自销,串区串货,市场混乱;七是进入障碍低、防伪手段落后,伪劣产品火上加油;八是广大用户对生物肥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产品价格又高,市场开发周期长,营销成本高。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给该厂家开的药方是:上策果断下马,中策少量生产,下策继续加大投入。后来此项目自然是不了了之,而近二百万的投资就这样打了水漂。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二百万可来之不易啊! 调研意识淡薄,决策前不做仔细论证,稀里糊涂上马,狼狈不堪下马,这是我国不少企业一演再演的悲剧。我们不是天天在引进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吗?其实,重视调研就是重要的经验之一。美国有 73% 以上的大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还有数以千计的专业调查公司,接受企业的调研委托,像宝洁这类公司……人称在调研上花一元钱,在运作中就会省十元钱、百元钱,在运作中就会省十分钱、百元钱,此话不无道理。 先弄清该不该做,再考虑怎么做,本不该做的事,下的功夫越大,输得就会越惨。那么什么事情可以做?起码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有市场;二是有利可图;三是自己有资源去做;四是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你未搞清这些之前,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盲目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