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平方米)。而这些各地的亚细亚,几乎全是靠国家贷款筹建起来的。所以,“亚细亚”这样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久,各地亚细亚纷纷关门、倒闭。仅仅几年时间,王遂舟的“野太阳”就失去的光芒,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①亚细亚在盲目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打法陈旧,一味按照1989、1990年中原商战的策略。殊不知全国各地的状况并不都象当年的郑州。“亚细亚”分店每到一处,不问当地情况,不分青红皂白,悉数按照郑州亚细亚的管理模式:管理、服务加降价。这样只是盲目扩大企业的规模,而不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兼顾市场状况的变化的变革,还是不要的好。 ②亚细亚的让利经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不具有普遍意义。在全部商品中实行微利,会使企业占有的资金难以获取社会平均利润,长此以往,会使企业不堪重负,且劳民伤财。由此,企业的变革也要兼顾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 ③没有代表新的企业形象。“亚细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并没有在企业机制和股分制改造上下功夫,企业存在严重的弊病:大锅饭、人浮于事、效率低、违规者盛行等等。 ④四面出击。不顾企业资金及人才的不足,亚细亚一口气建立了二十多家分店。而且没有目标,没有重点。而当开始一些地方的亚细亚关门时,王遂舟并没有吸取教训,并继续盲目扩大。 其实,借古鉴今,如果王遂舟好好读读中国历史,并总结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就不会让那灿烂的太阳陨落。 西汉初立:“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社会经济一片凋零,统治者面临如何恢复经济,休养民生,来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的重大问题。秦王朝的苛政,使人民对法家的严刑峻法丧失了信心;而儒家虽号称显学,但“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需要长时间的实施之后,才会有所收益的。但汉初经济急需恢复,由布衣而起的刘氏政权也急于要稳固其统治。只有道家,在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秦王朝专制残暴的风雨之后,以其能顺应形势,容纳诸家,简便易行,事少而功多的特点,得到刘氏政权的采纳,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经过这一变革,汉初在经过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后,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以提高。出现了“文景之治”,刘氏政权的逐渐稳固。据,《史记·吕后本记》记载:“孝惠皇帝,高后之时……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可见道家学说在汉初的实行,确实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如果汉初统治者继续沿用秦的严刑酷法,则必然会失去民心,而经济的恢复将成为空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必然不满其统治,政权就不可能稳固。而采用儒家或杨墨或其它诸家的学说,经济也也许会恢复,但绝对满足不了人民企求和平稳定的迫切需要,和统治者急于要稳固统治的急切心情。可见,变革一定要谨慎、要小心、要从全局出发,以点带面地,全面地进行变革;而绝不可以偏盖全地,盲目地、片面地胡乱变革。 中国有句古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把火一定要烧得适度,千万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盲目的胡乱点火,企业家要以客观地、创新的态度,进行企业的变革。要从企业各个方面:经营机制、营销策略、品牌形象、企业理念甚至企业机构建设、薪金管理等多方位进行考虑,对比同类企业变革的例子,并依据国际、国内环境及市场状况,谨慎、小心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变革方案,认真执行。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的变革,不致因盲目而使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 (二)变革要彻底,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企业的变革一定要彻底,要不留后患,要彻底变革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更不能半途而废。否则既使你花了很大精力去进行变革,也只能在短期内或表面上达到目的,但时间一久,这些不利的因素又会慢慢滋长、漫延,就会使企业以前做的努力白白浪费。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来说呢。田里的野草,如果你不是连根铲除,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重新发芽,重新漫延。而影响作物的生长。这些野草是企业的毒瘤,如果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