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做出一种新的知识型产品,改公司对这一产品的垄断只能是短暂的,因为这类新发明会很快被大量这类的新产品所淹没。所以,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否则,企业将由此而走向僵化和死亡。“野太阳”的陨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三、不能津津乐道于眼前的成功;而要津津乐道于未来、辛辛苦苦于现在
“成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成功”,许多人不仅仅将其看成某件事以往的成功,而且将其“固化”为一种理念,从此以成功者自居。过去的经验,过去的成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其今天行动的指南,成为其观念创新的桎梏。而如果否定了这个成功的经验,就是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否定。他们把未来看成这个成功延长线上的一个点,现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方案对未来依然有效。
IBM公司数十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公司的战略完全被当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大型机控制。当公司科研部门开发出一种新的低成本的微型半导体芯片时,IBM的决策者否定了该项技术,他们以为现有的大型机已无人可抵,而不愿改变现状。1974年IBM公司的科研部门又发明了RISC微处理器,这将能够简化和更快速地计算,也会更适应新出现的已经大量运用的微型机,但对这项技术IBM公司依旧搁置不用。使它最终成为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用来击败IBM的有力武器。IBM公司的发展受到了重创。
IBM的决策者正是犯了成功者的大忌,将其观念固化于昨天成功的思维,将其行为模式固化于昨天成功的模式,从而导致了如此的重创。我们的企业决策者,是否从中吸取了某些教训呢?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昨天的成功,而是明天的更加辉煌。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但却是有办法去创造的,我们应不断的进行观念的创新,去规划、去设计我们未来的宏伟蓝图,而不是躺在过去的成功经验里,用旧观念、旧思想去幻想以后的发展与未来的成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是对人生的写照,也是对企业命运的描述。在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IBM公司吸取教训,不断进行观念的创新,再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们将创新精神列在首位,甚至为此打破公司一贯的保守着装规定,鼓励员工自由着装,以期保持观念的不断创新。总裁郭士纳对员工说:“你们在IBM工作的时时刻刻,都要不停地创新你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任何时候都以一种“从零开始”的观念去面对现在和将来,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企业才能从自然的轮回中解脱出来,永远成功。
IBM的成功,正是由于其决策者观念的转变 ,不再以过去成功的模式来桎梏新的观念、新的技术。而努力营造出一种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使员工的工作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使企业永保蓬勃向上的生机。IBM才得以不断发展的。可见:将观念的创新与变革作为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在管理中处处鼓励创新,是预防思维僵化和自满情绪的有效方式。养成观念创新的习惯,是企业成功发展的“金钥匙”。
四、事实的创新
也许,听到太多的“观念创新”、“建立理念”容易形成一种误导——只要观念一转变,人马上就会变个样子,并且确实能列举出很多例子,但实际并非如此。企业决策者遇到更多的情况是:观念是观念,行为是行为,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不过,这种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符合人的行为规律的。理念至,行为不至的现象,在我们身上也到处都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我应该……,但是……”的故事。企业员工从观念的创新到行为的转变,也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够在五分钟之内将走正步的要领倒背如流,可要走出基本符合规定的正步,就要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连的训练;而如果要参加国庆五十周年的阅兵典礼,还要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严格的训练。而在这个过程中,班长还要不断地进行示范、纠正、要求、训练,可见:“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之大。同样道理,当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员工身上建立新的观念与行为方式时,上述的过程就会表现出来。管理者需要不厌其烦地去宣教、规划和层层落实,才能切实地实施创新的方案。
有许多的企业,天天都在喊着创新、变革,但实际上,却毫无动静,因为他们虽然在观念上有了创新的意识,却并没有付诸行动;还有一些企业,虽然也进行了创新、进行了变革,但却行之无效,企业员工依旧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当了和尚也不撞钟,而企业效益依旧不断下降。
例如,有一家大型国有企业。1997年学习很多国企改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领导班子还是原来的领导班子,管理干部还是原来的管理干部,工人还是原来的无钱可挣的工人。企业员工虽然每人交了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