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18 18:21:02 | 一笑三语:轻重、物重、破重——二十三聊写意画之构图 |
|
|
|
一笑三语:轻重、物重、破重——二十三聊写意画之构图 家人们早上好!前天,我三语写意画的虚实法构图法,不少朋友兴致盎然,纷纷表示意犹未尽,期望能有更深入细致的探讨,最好还能结合具体实例,以便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既然如此,今日,我清和堂主人范云峰,便再度与诸位深入聊聊写意画里的虚实法构图。 清蒋和《学画杂论》云:“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十分之三在天地布置得宜,十分之七在云烟断锁。”乍看之下,其所举之例多围绕山水画作展开,然而,当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究,便能从中总结出极具普适性的“虚实相生”规律,这一规律巧妙融入花鸟题材的创作中,同样能大放异彩。其实,我们之前探讨的物象“轻重”概念,与当下所说的“虚实”,在本质上可谓异曲同工,有着相通的内核。 就以我前几天为郝哥母亲百年寿辰精心创作的《松鹤延年》图为例,这幅作品堪称虚实结合的生动范例。在画面里,鹤无疑是重中之重,鹤身姿优雅、形态清晰,每一处羽毛的勾勒、每一个神态的捕捉,都饱含着细腻笔触,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属于“实”的范畴。而与之相对的松叶,并未进行过于细致的刻画,以相对虚化的表现手法呈现,这便是“虚”。鹤与松叶一实一虚,相互映衬,赋予了整个画面丰富的层次感与灵动的变化,让观者的目光不自觉地在两者之间游走,品味其中的艺术韵味。 故,在写意画的构图艺术里,虚实规律有着清晰可循的脉络。一般而言,有笔墨精心描绘之处,相较于大片的天地空白,天然就带有一种视觉上的“重量感”,显得更重;巍峨的山石、茂密的林木,因其厚重的质感和鲜明的轮廓,相比潺潺的泉水、缥缈的云烟,分量更重;灵动的飞鸟,凭借其活泼的动态和小巧的身形,比扎根大地、沉稳伫立的树木等植物,更具视觉冲击力,也可视为更“重”;规整的亭台楼阁等建筑物,有着明确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与自然生长、形态各异的山林等自然物相比,同样显得更为突出、更重。 至此,而掌握“以轻破重,以重补轻”这一构图诀窍,是实现“虚实相生”美妙效果的关键所在。比如,在一幅花鸟画中,若画面下方安置了一块体积庞大、墨色浓重的巨石,这块巨石在画面中形成了一个视觉“重”心,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使画面产生头重脚轻的失衡感。此时,巧妙的做法便是在画面上方点缀几只轻盈灵动的飞鸟,飞鸟以其小巧的身形、灵动的姿态,恰似灵动音符打破沉闷,成功“以轻破重”,让画面重新找回平衡与和谐,仿佛在动静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赋予画面生机与活力。 反之,当画面上部是一片繁花似锦、枝叶繁茂的花丛,浓郁的色彩和繁复的笔触使这部分显得较为“沉重”,而下部却略显空旷、单薄时,就可以在下部添加一只体型较大、姿态沉稳的动物,比如一只踱步的孔雀或者静卧的猫。这只动物的出现,“以重补轻”,填充了画面下方的空白,使整个画面在上下的呼应中达到协调统一,让观者的视觉感受更为舒适,也让画面的艺术表达更加完整。 总而言之,无论是描绘气势磅礴的山水,还是刻画灵动鲜活的花鸟,熟练掌握虚实相生的规律和技巧,都是提升写意画构图水平的关键密码。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我们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之路上,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万物,用画笔去尝试、去验证,不断感受虚实变化带来的奇妙效果,领悟其中的艺术真谛,如此方能创作出韵味悠长、魅力独特的写意画佳作,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沉浸于虚实交织的艺术世界,获得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共鸣。 范云峰乙巳三月廿一郑州早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