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管理  
首 页   简 介   三 语   动 态   课 程   著 作   论 文   书 法   绘 画   留言互动    案例大讲堂 
2025-5-2 18:35:58 | 一笑三语:斜度、斜势、斜竖——172临写《圣教序》之“劫”字
一笑三语:斜度、斜势、斜竖——172临写《圣教序》之“劫”字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欢迎跟随三语,一同踏入书法研习的奇妙世界。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临写《圣教序》中的“劫”字,细细品味其笔法与结构中蕴藏的精妙韵味。
      《圣教序》作为王羲之行书的集字经典,每一个字都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劫”字更是其中独具匠心的代表。“劫”字呈现出左斜右正的独特姿态,左部“去”字整体歪斜,这一视觉效果主要源于“横撇提”所营造的空间感。在书写时,尤其要留意“横撇提”笔画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它直接决定了“去”字的斜势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去”字的竖画斜度并不大,而右侧的“刀”字实为“力”的异体字,在古代与“劫”字相通,这种异体字的运用也为汉字增添了独特的历史韵味。
       左斜右正的布局,是“劫”字结构的精妙所在。左部“去”字以斜势抗肩,位置偏上,灵动活泼;右部“力”旁则沉稳地靠下,形成整体左斜右正的态势。这种看似不平衡的布局,实则暗合力学原理,让整个字在动感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犹如一位舞者,在跳跃的瞬间定格,既有飘逸之姿,又不失稳重之态。
       在具体临写“劫”字时,更需把握细节。左部“去”字,短横以斜切的方式起笔,大角度抗肩,下笔稍重,长度不宜过长,为整个字奠定倾斜的基调;竖笔高起,起笔处着重用力,向下行笔时稍向左斜,力度逐渐减轻,使笔画富有变化;长横起笔向左探出,抗肩角度与上横协调,线条略呈俯视之态,收笔干净利落;撇提半虚接起笔,撇身行笔勿过重,保持稍直的状态,注意撇画的角度,到位后笔锋往左稍带,切笔上挑,挑笔的角度与力度都需精准把控;右点位置稍靠上,用笔轻盈,避免过重破坏整体的平衡感。
        右部“力”旁同样讲究。横折钩起笔位置要精准,横画行笔轻盈,大抗肩且长度适中,行至转折处,向右下方稍重顿笔,以“内擫”之法写竖,竖画左斜,行笔需平稳有力,收笔时运用“跪笔弹锋”之法挑钩,使钩画遒劲有力;最后一撇起笔稍高且偏左,行笔角度与左侧斜竖不同,上部稍直,过撇肚后稍作转折,提笔撇出,笔画流畅且富有张力。
       记得初学时,我也曾在“劫”字的书写上屡屡受挫。左部“去”字的斜度总是把握不好,要么过于倾斜失去重心,要么斜势不足显得呆板。后来,我偶然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幅古代书法作品,其中“劫”字的写法与《圣教序》颇为相似。细细观察,发现书家在处理“横撇提”夹角时,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让整个字充满了生命力。受此启发,我反复临习,不断调整角度与力度,终于逐渐掌握了“劫”字的书写诀窍。
       通过深入理解和把握“劫”字的斜度、斜势与斜竖,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临写出《圣教序》中的“劫”字,更能在这一笔一画的研习中,感受到古代书家的匠心独运,领略到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每一次临写,都是与古人的对话,都是对书法精髓的探寻,让我们在笔墨间传承经典,书写精彩。
范云峰乙巳四月初五北京早安!
技术支持QQ:4845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