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30 17:56:51 | 一笑三语:状态、静态、姿态——202 聊临写《圣教序》之“莫”字 |
|
|
|
一笑三语:状态、静态、姿态——202 聊临写《圣教序》之“莫”字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广袤无垠的书法艺术天地里,《圣教序》无疑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又如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它汇聚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竞相钻研的经典范本。今天,我就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临写《圣教序》里的“莫”字。 然,《圣教序》中的“莫”字,若想写出其精妙韵味,关键在于呈现出错落的状态。“艹字头”偏向“日”的右侧,“大”字的横左长右短,“丿划”起笔巧妙翻笔,撇低点高,两个笔画呈分散之势。这种错落感,正是此字的灵魂所在。王羲之凭借巧妙的部件挪让和笔画开合,打破常规的平稳,赋予了这个字灵动洒脱的姿态,使其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先看“艹字头”与“日”的错位关系。这是写好这个字的重要环节,“艹”字头切不可居于“日”的正上方,而是整体右移。临写时,左侧的竖点(或短竖)起笔后,右侧的横撇(或短横)要向右适当挪动,让草字头的中心线对准“日”部的右侧,而非中心位置。如此一来,左侧留空,横与撇间距较近,撇与捺间距较远。临写“艹字头”时,两竖由粗到细内收,形成三角状;“日”字部上宽下窄,横画左段略为突出。通过笔画倾斜与间距调整视觉重心,达成动态平衡,比如“大”字撇低点高,形成疏密对比,左边留出更多空白,为“大”字长横的左伸创造条件,让整个字的空间布局更具层次感与动态感。 接着谈谈“大”字横画的“左长右短”。这一长横是平衡整个字的关键笔画,左伸右缩,尽显姿态。临写时,起笔位置要低,甚至可从“艹”字头左点的下方甚至更左处大胆切入,随后向右上方行笔,形成左边长、右边短的态势,与偏右的草字头相互呼应,达成如杠杆般巧妙的平衡。“大字部”的横画左长右短,撇画不起锋、无弧度,点画与撇对称。 再讲讲“丿划”的起笔翻笔与姿态。“翻笔”是笔锋在起笔时一个微妙的转折调锋动作,常表现为一个小小的“蹲踞”或“折角”,绝非直接斜插而下,这样能保证笔画饱满有力。临写时,撇的起笔位置在长横上方,甚至略微侵入“日”部的下方空间。轻顿入笔,调锋后向左下方流畅撇出,将力量一直送到笔尖。 最后说说撇低捺高、呈分散状这一要点。这是形成“分散”气势的关键一步。撇行笔到位后,撇尖位置通常较低;捺画的起笔位置较高(常在撇与横的交汇处附近),向右下方舒展捺出,收笔处明显高于撇尖。这一低一高,一左一右,构成了开张、分散的格局,恰似一个人舒展双臂,潇洒开阔,稳稳地托住了整个字。 从“写字”迈向“书法”的关键,在于从单纯关注静态结构,转变为把握动态的平衡与姿态。首先要多看原帖,仔细端详《圣教序》拓本中“莫”字的原貌,用心体会笔画间的空间布白和呼应关系。其次可进行分解练习,先单独练习“艹 + 日”的错位组合,再着重练习“大”字的笔法和姿态。最重要的是意在笔先,下笔之前,心中先构建起这个“错落分散”的意象,然后通过手将其精准地表达出来。 希望各位书友在临帖过程中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奥秘,享受临帖的乐趣,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范云峰乙巳八月初九北京早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