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管理  
首 页   简 介   三 语   动 态   课 程   著 作   论 文   书 法   绘 画   留言互动    案例大讲堂 
2025-10-5 14:23:35 | 一笑三语:轻提、轻顿、轻重——203 聊临写《圣教序》之“测”字
一笑三语:轻提、轻顿、轻重——203 聊临写《圣教序》之“测”字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广袤无垠的书法艺术天地里,《圣教序》无疑是一座令人仰止的高峰,又如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它汇聚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成为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竞相钻研的经典范本。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临写《圣教序》里的“测”字。
      然,“测”字是左中右结构,有一种越来越高的感觉,三个部分的书写,都偏窄,不能写得过胖,尤其是最后的“刂”,两个笔画距离极近。从整体态势看,“测”字呈现左中右三部分纵向排列,需通过笔画的长短、角度变化营造“越来越高”的动态感。左侧“氵”低矮收敛,中部“则”的“贝”部稍高,右侧“刂”竖画挺拔上伸,形成阶梯式上升。这种态势犹如错落有致的山峦,高低起伏,富有韵律。
        且,三部分均需保持窄长形态,避免横向膨胀。左侧“氵”三点水紧凑,中部“则”的“贝”部两竖内收,右侧“刂”竖钩细长,整体宽度比例约为 2:3:2(左:中:右)。精准的比例控制,能让“测”字在整体上显得协调统一,宛如身材匀称的舞者,优雅而灵动。
      至此,笔画临写注意,首先左侧“氵”:首点起笔轻顿,向右下方斜按,收笔轻提,形态如“侧点”,恰似一颗灵动的水滴落下。中点位于首点右下方,稍短,笔势向左下方带出牵丝,与首点相互呼应。末点提笔向上,与中点呼应,笔锋转向右侧,引出中部“则”。关键是三点呈弧形排列,间距紧凑,避免松散,如同一条流畅的弧线,一气呵成。中部“则”:“贝”部左竖短而直,右竖稍长且内收,形成梯形框架,稳重而端庄。横折钩的横画平直,折角处方峻,钩画短促有力,彰显出刚劲之美。内部两短横上紧下松,与左右竖画不接,留出空隙,增添了灵动之感。“刂”旁(左半):短竖位于“贝”部右下方,与右竖平行,长度约为“贝”部右竖的一半,起到了巧妙的平衡作用。 最后右侧“刂”:竖画起笔稍重,垂直下行,力度均匀,末端略细,仿佛一根挺拔的立柱。竖钩钩画短小,出钩方向平向右,与竖画形成约 90°夹角。关键是两笔距离极近,竖画与钩画几乎贴合,需通过笔锋的提按表现细微变化,体现出书法的精妙之处。
临写时步骤,首先是要观察整体:先看三部分的高低错落,确定“氵”低、“贝”中、“刂”高的层次,对整个字的形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接下来分部临习:单独临写“氵”,掌握三点水的弧度与牵丝。临写“则”,注意“贝”部的对称性与内部空白的处理。重点练习“刂”,控制竖画的垂直度与钩画的短促感。
然后整合临写:从左至右依次书写,保持笔势连贯,尤其注意“氵”与“则”、“则”与“刂”之间的牵丝呼应,使整个字气韵贯通。
但是要注意常见问题:三部分过胖。原因是笔画横向舒展过度。纠正方法是压缩横画长度,强化竖画的挺拔感,如“贝”部两竖内收。 “刂”部松散,原因是竖画与钩画距离过大。纠正方法是书写时将笔尖靠近纸面,通过提按控制笔画间距,模拟刻本中的紧密感。
动态感缺失:原因是三部分高度一致。纠正方法是刻意拉高右侧“刂”的竖画,缩短左侧“氵”的高度,形成对比。
最后进阶技巧:对比刀刻痕迹对比《圣教序》原帖中“测”字的刀刻痕迹,注意笔画起收处的方峻感,体会古人笔法的精妙。墨色变化:临写时可通过调墨浓淡表现笔画轻重,如“刂”部竖画可稍干,增强骨力,使书法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章法呼应:若在整篇中临写,需注意“测”字与上下字的疏密关系,避免孤立,让作品在整体上和谐统一。
通过以上方法,可逐步掌握“测”字的结构精髓与笔法细节,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临写效果。希望大家在临写过程中不断领悟,不断进步,感受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范云峰乙巳八月十四北京早安!
技术支持QQ:4845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