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管理  
首 页   简 介   三 语   动 态   课 程   著 作   论 文   书 法   绘 画   留言互动    案例大讲堂 
2020-11-4 12:13:49 | 一笑三语:先受、后受、非受——又读石涛画语录
    上周读了石涛画语录,有所感悟,三语聊了一篇,画友鼓励再聊,昨天晚上又读有新感。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名,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在论画中石涛提出的“受”前人很少谈到。我认为他借佛法讲“五蕴”:色、受、想、行、识。实际上“受”是让亲近自然,直接感受万物。他把“受”与“识”对立、并举而论,这也为前人所未论。也就是说绘画直须亲见亲得,亲切感受,此为第一要义。简单的说就是感受在先,理解在后。“至明之士”,就是已经达到心性明白,照破“五蕴”,不“受”遮蔽之人。至此境地,不论是“识”,还是“受”,皆可以互相发明,扩充延展。“借其识”,识是“后得智”,因平时功夫积累而成。以书画而言,临习经典即深入其“识”,多学即增广见识,辍学则所得渐消。陶渊明也说过类似的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石涛说如果拘执于某一事中,见解封闭,其感受和见识也会狭小。但对于“事”,也须辩证来看。“不过一事”,自会封闭、局限。但若通达观之,“一事”又通于一切事理。并且,欲通一切事理,又须从“一事”中探个究竟。“一画”者,枢机也,如“权”衡在手,自能妙应无穷,操存万有。如识得“一画”,反而不会拘泥于绘画一事,自是“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其实,我觉得石涛是以禅者观之,无所不是,处处皆然,看似玄解,识者自识。
范云峰庚子九月十八北京早安!
技术支持QQ:4845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