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7:14:15 | 一笑三语:自偏、自耕、自在——陶渊明饮酒诗 |
|
|
|
不知什么时间始读始写陶渊明《饮酒》的诗,前天在晋江萧兄命笔定制草书这首诗。昨天静心又读之,似乎有点朦胧的理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我觉得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犹如一幅自然的田园风光画卷。品读“结庐在人境”前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所谓“心远”就是远离官场,甚至远离尘俗,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所以,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描写客观景物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读后给人恬淡自然,悠然自得,洒脱自在,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的美好,告诉人们远离了喧嚣尘世,无欲无争,与田园自然为伴,守候初心,尽显内心世界的真善美! 范云峰庚子十月十一晋江早安!
|
|
|
|